沙鳅鱼拿什么打窝好呢图片(粤语音频乡音征文|儿时长安桥见证家乡发展)
粤语播报《儿时长安桥》
文/陈永超音频制作/郑紫薇
“月光圆圆,阿姆种田,种田落秧,打谷满仓。”在异乡看月亮,偶然间会想起儿时在家乡的长安桥上斗儿歌的情景。
长安桥是家乡大埔桃源连接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,是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。
听母亲说,长安桥未建前是一座简易木桥,有一年发大水,冲坏了木桥墩,也差点冲走正在过桥的几个村民。
1951年,经华侨、乡民等多方筹资,才建起后来这座长20米、宽2米的单孔钢筋水泥结构的长安桥。
印象中,长安桥上从早到晚都热闹非凡:晨耕晨种的叔婆伯姆,成群结队上学的细佬哥,吱吱而过的鸡公车,晚归的大水牛……
长安桥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卷,充满着乡间的烟火气,同时也是小伙伴们心心念念的乐园。
在桥上放纸鸢、斗儿歌、拜月老,桥岸网蜻蜓、捉萤火虫、掏猫儿卵,儿时的游戏,大都在长安桥上玩过,有时还玩得胆战心惊。
有一次,几个小同伴闲着没事,闹着去钻桥栏孔。桥栏孔像圆形窗花格一样,刚好能伸进一个小儿头。
一个小姐姐看我们玩得这么开心,也把头用力钻进桥栏孔,结果头怎么弄都再出不来,脖子卡在桥栏孔上哭叫不止。同伴们顿时心慌,连忙回家叫大人。
她奶奶闻讯赶来,折腾了很久,最后只得剃掉小姐姐的头发,头上再抹上山茶油,这才退出头来。
长安桥下水深而清,岸边多水草,水底为细石沙质地,是沙鳅等山溪鱼打窝的好地方,也是小伙伴们游水、钓鱼的好去处。
记得有一次,同伴牛旺在桥墩护坎的石缝里摸鱼,拖出一条咬着他手指的蛇,吓得他崩掉裤衩后爬到岸上,边盯着手指边哭喊,以为会中毒而亡。
同伴们赶紧抽出裤带,扎住他手腕,帮他穿上裤衩后又扶他回家。一位专治蛇毒的叔公问明情况后,认为是水蛇,无毒,牛旺才止住哭。
此后,同伴们就很少下水摸鱼,都改钓鱼了。
风风雨雨七十年,长安桥承载着数代人的美好和日常,也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和变迁。
十多年前,长安桥曾因溪底下沉、桥墩护坎悬空,一度成为危桥。后虽经加固修复仍可人行,但终因桥面狭窄,难以通车。
在新农村建设中,长安桥的现状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,经实地调研论证后,去年底,当地政府在长安桥侧建起了一座来回双车道的钢筋水泥新桥。
往事如昨。
此刻,我仿若身处长安桥上,又唱起了儿时的歌:萤火虫,唧唧虫,夜夜点灯笼……
《“乡音”征文》栏目欢迎投稿。
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,以散文随笔为主,紧扣岭南文化。
投稿请发至邮箱:hdjs@ycwb.com,以“乡音”征文为邮件主题,并请提供详细个人信息。
来源 | 羊城晚报·羊城派
责编 | 易芝娜
推荐阅读: